本文主要论点来自于C.C.Jaeger & J.Jaeger. 其中第一作者好像还在BNU挂职的样子
Jaeger 总结了关于制定2度红线的三个视角:灾难视角、成本收益视角和焦点视角。我们主要谈谈灾难视角。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可以算是一个失败的大会,但是也不乏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其中有一点就是增强了2度目标的共识,即“制定气候政策的基准应该是将全球变暖幅度限定于工业化之前的2摄氏度以内”。这不是2度限制概念第一次出现,最早可见的记录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论文。美国经济学家W.D.Nordhasu在1977年一篇论文中的一副插图里,首次提出了2°的限制(见下图)
Nordhasu认为,根据现有的资料,全球温度变化应该在±5°的范围内。考虑到现在的温度较高,那么再升温2到3°是可接受的。然而,作者自己也承认,这个估计缺少科学的依据。一直到十年后,著名的南极Vostok冰芯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十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内,高于1800年气温2度以上的事件还是极为罕见的。
Nordhasu的文章发表后的十年间,这个2°的限制一直没有被重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IPCC发布了第一次报告,其中仍未提到2°的限制。但是在一个叫AGGG(WMO/ICSU/UNEP Advisory Group on Greenhouse Gases)组织的报告中明确提出:2度的增温是对于生态系统产生严重伤害以及非线性反馈迅速增加的上限值。1995年,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的报告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上一个冰期的的平均温度是10.4 ℃,上一个间冰期的平均温度是16.1℃。那么如果气温超过了这个范围(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都会对当下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将这一范围扩大0.5摄氏度作为能够的承受的极限,那么就是9.9-16.6℃。1995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是15.3℃,那么最大能承受的升温就是1.3℃,加上1800到1995年升温的0.7℃,那么就得到了2℃的目标。
2004年时,一个新的关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理论被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存在一个阈值,超过阈值后系统可能会出现极为陡峭的变化,应用在气候问题上就是气候灾变(climate catastrophe)如下图
有关气候灾变最广为人知的观点之一就是冰川融化后改变海水盐度,进而改变温盐环流,那么会对气候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电影《后天》就是根据这一理论编写的,当然它很夸张啦。
还有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Parry等在2001年的研究显示,如果增温超过1.5℃,就会造成严重的供水短缺。Hare在2003年的研究称一旦增温超过2℃,那么可能出现大面积的物种灭绝,饥饿和水短缺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关于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第二工作组的报告有详细的结果,其中决策者摘要有中文版,有兴趣可以看看
https://ipcc-wg2.gov/AR5/images/uploads/WGIIAR5_SPM_Chinese.pdf
除了气候灾难的观点,还有成本收益的观点。这是基于诺奖获得者Ken Arrow于1996年提出的CBA(cost-benefit analysis)方法。不同的研究者发现,控制增温幅度在2℃在经济上是划算的(支出小于等于收益)。另外就是焦点观点。就像欧洲公路限速50km/h,为什么不是47或者53?因为50是焦点。那为什么不是10或者100?因为那样太慢/快了。设定2℃的目标也有这样的考虑,总好过1.98度或者2.12度这样的目标。
于是乎,1996年,欧洲议会正式接受了2℃的增温上限。2009年,G8会议也将升温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设定为减排的目标。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至于能不能控制的住,那是另一个问题了,真的要在这解答吗?
参考文献
Jaeger, C., & Jaeger, J. (2010). Three views of two degrees.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1(03), 145-166.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杨澍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P2P网贷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现在的网贷平台如何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