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秋、战国宫廷舞2插图周朝在宫廷中也设有民族舞乐,如《四夷乐》等,这些民乐都是由较低等级的乐官掌管,主要用于宴会和祭祀。之所以引进这些民乐,不仅是这些舞蹈有一定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用于笼络人心的政治目的。

这一系列其实非常枯燥,也许今人有一天会将这些舞蹈复原,但即使完全复原了也回不到那个味道,那个等级制度森严而死板、失去感染力与生命力的贫乏的味道。

也正因为如此,便有了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那些藩王如同叛逆的少年,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对雅乐的讨厌,“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月之如彼何也?”。同时这些少年无视权贵,使用了王权才能使用的仪式,享受了王权才能使用的乐舞。太过叛逆太过出格,也难怪孔老二会疾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礼乐崩坏的同时民舞盛行,《诗经》、《九歌》、《国殇》中有大量民舞描述,前者主民间舞蹈,有民族活动舞蹈的描述,也有男女之舞的描述。后两者作者屈原为楚国人,楚国信鬼神,保留的古老风俗也多,因此楚舞中有许多高水平的傩舞、巫舞。也有许多杰出舞者在这时出名,比如西施菇凉。

等到战国时期,各地的民俗基本有了大概的框架,于是形成了郑卫之音,赵女楚姬,燕齐舞技等乐舞流行趋势。

楚舞便是以细腰和巫舞为首,所谓“楚王好细腰”并不是细瘦的腰,而是柔软、有很棒腰功的细瘦的腰(跟没说一样。。。),细腰特点拽长袖,扭细腰,婉约多姿,放到唐代成为软舞,而之前所说的巫舞属于健舞,比如《激楚》《结风》等。

赵女又是怎么回事呢,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邯郸学步,这“邯郸”便是在当年赵国的国土内。不过这里想解释一下,“邯郸学步”并不是指平常的走路姿势,而是学习赵国舞姬的舞步——踮屣。 屣,谓小履无跟者也;踮,谓轻蹑之也。【“踮屣”就是抬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旋转飞舞】,其实就是类似用改良的履鞋跳芭蕾。

周、春秋、战国宫廷舞2插图1

“赵女擫鸣琴,邯郸纷躧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

燕齐舞技中,齐应该是指《韶》舞,《韶》本是虞舜时期的舞蹈,又称《韶虞》,属东夷舞,主歌颂功绩。到了齐国,姜尚治国提出“因其俗简其礼”将周朝文化添加进去,齐桓时期,又融入俗乐,逢晏婴相齐,又提高了舞蹈感染力。经过改动后,孔老二观毕不禁感慨“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而燕的主角则是两名来自广延国舞人旋娟与提谟,由广延国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时作为献礼送来的,她们代表了当时舞蹈的最高技术,可以看做现在古典舞里的军艺派。代表作《集羽》(舞姿如羽毛般飘荡,流畅)、《萦尘》(舞姿轻盈飘忽,和前者类似)、《旋怀》(体态柔软,如入怀袖)。最让(sang)人(xin)惊(bing)叹(kuang)的是,两舞者在铺有四五寸厚香屑的席上舞蹈,且“弥日无迹”,没有留下任何脚印、痕迹。

这已经不是军艺了。。都不像人类了好吧。。或许描述有夸大的嫌疑,但那种轻盈而美好的体态还是让人为之向往,不说三个诗意的舞名,光是“弥日无迹”四个字就够美得让人浮想联翩。

历史上没有关于这两名舞者后来的记载,心里倒是希望这两位如同鬼魅般的舞者真的像鬼魅一般,不受乱世的影响,继续自在的起舞。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牛小宝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