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同的波段来讨论这个问题。
1、射电波段(米波、厘米波、毫米波)
这个波段的主力是地面望远镜。这个波段最酷炫的装置有经常在各种科幻电影中出现的VLA(甚长基线干涉阵列,Very-long baseline array)。好多天线两两之间的连线称为一条基线,基线的长度决定这对天线对平面波入射方向的分辨能力。另外,天线面越大,灵敏度就越高。所以总的来说就是基线越长越好,天线越大越好。而且因为有闭合相位技术,所以其实也不大受大气层的影响。所以近期看来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地球上放一堆天线,月球上也放一堆,最好在多发射一些类似Spektr-R这样的几十万公里轨道高度的天线在空间中。
2、微波(亚毫米、微米)
由于大气层中水气对微波的吸收,最好的观测地点是西藏、南极、太空。由于要求传感器异常灵敏,本身的温度要非常低,所以最好的地点就是太空。例如,现在人造的运行温度最低的仪器就是普朗克卫星,一台微波波段的空间天文望远镜。
3、红外(微米)
类似微波波段,由于对热源敏感,所以最好的场所是空间。
4、可见光(几百个纳米)
异常丰富。一方面我们希望望远镜看得远,也就是需要它口径大,能看到更为暗弱的天体,红移更高的天体;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它眼神犀利,也就是不希望大气层影响入射波前。所以目前地面上的望远镜可以主流做到8米、10米口径,现在正在朝30米口径努力;空间上最大的也就是2.4米的哈勃了,现在正在弄JWST,弄好了也不过就是6.5米而已。空间上不是不能弄很大,但是成本太高了,科研是理想主义的,但科研经费是很现实主义的。
5、紫外(几十个纳米)、软X射线(纳米以下)、硬X射线(按电子伏计算更为方便的波段)、伽马射线(能量高到要用径迹重建来探测了,已经没办法聚焦了)
大气层很好,替我们阻挡了这些能量比较高然而又不太高的射线,所以地面上想看这个波段非常困难,我们要想研究这个波段,只能靠放卫星了。所以目前高能天体物理学实验基本上和空间天文实验是重叠的。早年也有靠高空气球或者火箭上挂个照相机来观测的。
综上所述,地面天文望远镜有独特的优势,且空间天文望远镜有成本方面的短板,所以未来地面天文望远镜还是会不断发展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ZX Huo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把月球炸掉,地球上的生命还能存活吗?
同一星座中的天体,是确实在空间上相对较近,还是仅仅在地球的视野的投影上比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