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 • 苏尔坦的小礼盒插图

声明:本文写给不怕甜不怕腻不怕坏牙不怕胖的朋友。如果你怕了,请迅速点击关闭。转载请私信本人获得许可。另:本文与政治局势无关。

其实我最早也不明白,为什么巴克拉瓦(baklava,果仁蜜饼)算是土耳其甜点的代表作。直到后来一个土耳其同学给了我答案——关键词是“开心果”,”蜂蜜“,”壮阳“,“肉桂”,“催情”。原来,巴克拉瓦就是土耳其的苏尔坦与后宫佳丽们保持“良好关系”的小礼盒,尽管它里面从未有那些闪闪发亮的硬石头。能吃得上它的人,不说富甲一方,起码也是有妻有妾,绝不缺钱。又是最高领导人同款,想不流行都难。

当然,以上全是赤裸裸的野史。

正史深远到得从亚述文明讲起:巴克拉瓦是公元前八世纪亚述人菜谱上的一道贡品。但另外一版演绎似乎更为靠谱:游牧的突厥人在吃饭方面总是不怎么讲究,烤面包虽然做不来,但开发出的“铁片烤面饼”的方法,倒也能满足简单的生活要求。后来大家觉得吃面饼太过“素雅”,往里面加些馅料也未尝不可,手边的干果和甜料不多,但加上也的确别有一番风味——这可能才是巴克拉瓦最初的样子。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自然让巴克拉瓦随之扩散至中东各地,逐步分支变化。在阿富汗和塞浦路斯,它是三角形;在亚美尼亚,里面有肉桂和丁香。阿尔巴尼亚人在巴克拉瓦里加入了蛋黄,而伊朗人则偏爱豆蔻和玫瑰水。以色列人的橘子和果皮又增加了它的果味,而黎巴嫩则搞出了五仁组合:开心果,核桃,腰果,松子和杏仁。

每个国家都觉得自己留下的蜜饼是正版,但谁都没有证据。直到土耳其人从托普卡比皇宫一本1473年的菜谱中,翻出了关于巴克拉瓦的文字记录。于是土耳其名正言顺把这果仁蜜饼的发源地收归自己名下。

在土耳其,糖和甜食象征幸福善意。缺了甜食的场合都不能叫“场合”。我们也知道了它出现在皇宫仪式的宴会上,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口味,甚至演化成了考评大厨师能力的标准。当然它也有宗教含义——先知早说了明白:信仰涌出甜蜜爱意。斋月期间,巴克拉瓦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之一。

卡努尼苏尔坦苏莱曼统治期间,为了给军营送吃的,还搞出了“巴克拉瓦游行”的传统。如今游行早已消失,巴克拉瓦却变作一个文化符号,成了土耳其甜品的标志。而那些奥斯曼帝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小心思,早已慢慢融入那些黄油白糖果露之中。所以,在伊斯坦布尔大巴扎里遍布的甜品铺子前,你大可以不知道“Kunafeh”,也可以不知道“Kaymakli Kayisi”,但是请记住“Baklava”,点上一块,心里想着你过去曾经有的,现在正在有的,或者将来可能有的“后宫”,然后优雅地将它吃下。

或许那时的你还不饿,那可以先行参悟一枚巴克拉瓦的成长史。

大约十至十一张层叠的饼皮,被托盘模具方正切开,多余的部分揉起切分为两半,又擀成饼皮,抹上淡淡的黄油,先后覆盖在模具的整个表面。但这两张皮中间,多了一层精心研磨,均匀铺洒的核桃或开心果粉。再用刀规整边缘,切片之后,向托盘内倒入融化的黄油,让它抵达这尚还青涩的巴克拉瓦的每个角落。长达四十五分钟的两百度高温烘烤完成,再倒上糖浆或蜂蜜:既让饼皮吸收香甜,也可迅速落回常温。

当它被装在小盘,带着香气来到你面前的时候,请记得用你的五官正确的品鉴。

一盘新鲜的巴克拉瓦,表面应如黄金般闪亮,侧翼的微微露出的内容,必须勾起口腹欲。若是大师之作,那再加上“24K金”的称号也不为过。再用叉子轻插,聆听金属穿破层层脆皮的“沙沙”声音,烘烤之后黄油和坚果的味道喷薄而出,细细感知它的成熟内在。传统的土耳其吃法并不需要刀叉——只需二指捏起,将它倒转过来,整块放进你的嘴,让糖浆和蜂蜜直接接触上颌。然后放肆咀嚼,让天堂般的味道扩散于你的味蕾,唇齿留香,直抵肠胃。

第一次吃巴克拉瓦的你,此刻十有八九已经被甜腻了。所以,千万别忘记手边那杯土耳其招牌茶饮——苹果茶。正如流行乐坛某过气女子天团所描述的那样:喝下这一口酸甜,像拆开爱情的保鲜……

不过正版的土耳其谚语似乎更简洁明确——“Eat Sweet,Talk Sweet”。所以,当你飞行了几个小时,终于站在传说中“日出之地”和“日落之地”相交汇处的美丽国度,请享受这一场“甜蜜盛宴”。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贝斯诺格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