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较真的话,国家投资的未必都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既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比如国防,干净的城市空气。
没有排他性,但是具有竞争性的物品,比如高速公路,高铁,学校,医院,电力最常见的就是工业园区等等,也属于国家投资的范畴。这种应该叫自然垄断。
资本的回报率不是无限增长的也不是水平不变的,是递减的,这受技术水平,原材料价格和消费市场的制约。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投资基础设施能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但是工业化产量和需求在一定条件下(人口,消费水平,技术,原材料,环境承载能力)有其自然上限,城市化水平也是如此。继续增加资本投入,无法找到相对应的需求,生产无以为继,产出增长停滞,而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力需要经济增长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这是吃饭穿衣的基本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出乱子。
要解决经济增长,改进技术应该是相对于资本投入更有效的方法。原本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很多领域并不是非常领先,也就是说存在所谓的技术洼地,而我们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提升来改进产业结构,创造新的增长点的,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所谓的技术封锁),除了高铁行业,还看不到有能够带来新需求并创造大量工作机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新。
原本以上问题也不是一定致命的。当技术和生产水平出于洼地,只要汇率也能保持相对的”洼地“水平就能够保证低技术产品的大量出口,也能够保证生产的增长,就业的稳定。不过从世界宏观角度看,这相当于剥夺了其他地区人的工作机会。并且从2008年开始,美国和欧洲进行了大量的量化宽松。我国的货币政策必然是保证汇率稳定,在资本管制的约束下考虑到国内经济的出口和下行压力,我们自己也发行了大量的货币。这个就比较糟糕了。假设不发行货币:汇率上升——出口无以为继——国内企业破产——失业增加(社会混乱)——产业/技术提升——迎来新的经济增长,应该是这样的路径。现在变成了:发行货币——汇率不变(实际上在国际压力下,汇率也在不断提升)且国内流动性增加——继续沿着原来的低技术水平产业进行生产和出口——失业稳定,但是出现通货膨胀。技术革新的紧迫性被流动性给掩盖了。我们还是原来的小米加步枪,但是世界范围比较起来,我们的工资提升了,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现在既不先进(相对的)也不便宜了。
并且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等主要国家又开始了再工业化的脚步,偏偏我们国家正在去工业化。为了保证目前国内现有的生产规模不萎缩(又不能继续发行流动性),只能将流动性和生产能力以及资本向外输出,寻找比我们国家更低的技术和价值洼地。要不然别说坐着火车吃火锅唱红歌了,就连大家现在的工作能否保住都是问题。
回到技术革新的问题上来,我们国家不是没有尝试过促进技术革新的各种政策,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种事情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涉及到制度和环境的因素更多,而现下国家又有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嘴要吃饭要工作,那只能拼命向外输出产能和投资,并再加把劲投资一把看看能有多大效果。
说实在的,这句话”投资尤其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公共品投资仍是稳增长的主要手段。“听起来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张鑫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当前经济减速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中国当前制造业的经济危机过去之后,经济会迎来一次较大的腾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