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精神。“取精用弘,厚德健行”,这是浙工大的精神。从53年创办至今,学校已走过63个春夏秋冬。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办学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满园的桃李芬芳,这段奋斗的光辉岁月,离不开工大教师的诲人不倦,细心雕琢。接下来让小微带大家走近我校省级先进教师,近距离和教育名师交谈,和工大的历史对话。
——“两学一做”促跨越,“厚德健行”走前列
有这么一个学者,他以匠人自称,力求“精工极致,琢磨完美”;他反“急躁”而行,沉心静气,以拳拳之心而待,细致严谨。“磨于物者得其表,磨于事者得其功,磨于心者得其真。”他说:“物似于人,喜怒俱全,唯有全心全意付诸,才能得其回应。”他就是我校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袁巨龙。
袁巨龙曾任浙江大学机械系博士后、副教授,湖南大学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超精密加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入选了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人员(第一层次),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精工极致,悉心耐心
△袁巨龙(左一)领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
作为文革后“前三届”从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袁巨龙表示当初选择精密机械设计专业的原因非常简单,那个年代还没有太多获得信息的渠道,他当初是因为看到“精密”两个字,觉得这个专业听起来就很不一般才选择了这条道路,但在这条道路上,他遇到了太多不一般的困难。英语是他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但他并没有心生畏惧,相反,他拿着小字典边背边撕打败了这只“拦路虎”。后来在日本留学的岁月,他也坚持勤工俭学。虽然日本的制造业比当时的中国先进太多,纳米微米的量级差距便可见一斑,但袁巨龙从未想过留在日本发展,他出国只抱着一个目的——学习最好的技术,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来,选择把最好的技术献给他最爱的祖国。
袁巨龙初到工大的时候,工大的超精密加工中心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办公设备,因为要随身携带大量文件资料,一年之内他拎破了三个公文包。十年间,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工大机械拿下了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起了博士点,目前他已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80余人。工大机械从无到有,由有到强的迅速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他的参与。
对待教学,袁巨龙竭尽自己所能。因为机械与实践的结合十分紧密,他便组建了自己的学生团队,并且经常到外面接一些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研究,慢慢接触生产实践,对整个流程有整体感知和把握。作为研究中心主任,虽然他无暇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对一教学,但他总能合理地安排好分工。除了经常出现在实验室、团队中和学生交流,并予以针对性指导,同样的,每周一次的例会也是他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袁巨龙还经常让学生做评委,参与评议国内外同行的论文和项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本领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掌握论文和项目的评价标准,从而让学生有更明确的优秀论文概念。今年他指导的博士生撰写的《剪切增稠抛光方法的基础研究》更是获得了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这与他平时对学生在论文方面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袁巨龙教授参与第七届“西湖论剑”
已毕业的张万辉在谈及导师时感触颇深:“袁教授既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优秀的老师,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友。他不仅科研成就非常好,人文素养也很高。除了喜欢拉小提琴,旅行,摄影,还经常会写毛笔字送给我们。他很乐观,也很会自我排解压力,同行戏称他“浪漫科研”,指的就是他边玩边工作的乐观心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袁巨龙而言,似乎并不适用。无论是“浪漫科研”的态度还是在机械方面的成就,无一逊色。机械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机械的成就必须立于尖端。他长期从事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20多项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一亿多元),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及教材5部,其中,专著《功能陶瓷的超精密加工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在精密制造领域多个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组织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20余次。他参与开发了凸轮轴高速磨削和抛光系列数控装备,并广泛应用于汽车凸轮轴的大批量加工,替代了进口设备。他提出了球面加工轨迹均匀包络加工原理并发明了相应的球体高效精密加工设备,开发了球体高效精密加工工艺。有效解决了传统概率法加工原理存在的高精度球精度一致性差、合格率低的难题,将高精度球的合格率从30%提高到95%以上。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高精度轴承球的大批量加工,替代了进口产品。
同时,他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超精密平面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即半固着磨粒抛光技术、智能型超精密平面抛光机,已成功应用于Apple、三星等手机玻璃面板的大批量加工,以及导弹惯性导航关键器件——石英晶体谐振器基片的超精密加工,替代了进口设备和加工工艺。我们的手机屏幕制造都有袁巨龙及其团队的一份功劳,他们的科研成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机械不是脱离生活的,相反是和生活结合度最高的,简单到一支圆珠笔,复杂到一只智能手机,都离不开制造,脱不了机械。
△袁巨龙教授参与“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
远见卓识,擅思擅行
机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未来行业发展的预见性。早在二十年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袁巨龙就看到了纳米技术的发展空间,可是在当时机械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中国,这项技术超出了众多制造厂商的需求,因此未被吸纳,时至今日,纳米技术在高端制造上的使用已是潮流所在。如今,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和国外的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但差距仍旧存在,像德国、日本这些高端制造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作流程是相当严谨的。我们往往对量有着过多的追求,但在“精”和“质”的层面不够重视,总是形似即可,不够耐心,缺少完美,急于求成,因而在高精密制造的发展上略显劣势。
针对现状,袁巨龙要求学生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在做到前一步的同时,也应该活学活用。“我不喜欢死读书的人。因为机械行业是和生产及生活现实紧密结合的,我们不是科学家,我们是把工匠的经验和技艺转化为批量生产能力的工程师,工匠只读书肯定是做不出好东西的,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结合起来。”
△袁巨龙为大森教授颁发聘书
当今部分大学生缺乏目标,消极被动,而袁巨龙年轻的时候则不同,“我的中国导师是我国精密加工界的权威教授袁哲俊先生,日本的导师则是日本精密加工界的权威教授小林昭先生。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敢想敢拼的过程,我当年求学便只有一个想法——要去就去最好的专业,非最好的老师不选。”这是我们应当去学习的。
对于袁巨龙而言,“爱玩会玩”也十分重要,它会激发更多的灵感,更新奇的发现。在哈工大读研一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件特别自豪的事,暑假里去工厂参观学习,袁巨龙解决了他们一直攻不下的难题,那个企业的老总要给他一万块钱作为技术转让费,说“你帮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我们应该要为你的技术支付报酬。”这件事使他深刻地意识到技术是要和生产结合起来的。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情,把它当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典范,《光明日报》还曾经报道过。在这之后,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发明创造,袁巨龙在学校里发起成立了“哈工大发明协会”,协会办得有声有色之后决定要搞一个成果展,就开始给各层领导写请柬,没想到领导们很重视,省委书记和省长竟然都来了,一群大领导聚在一个小教室里,搞得校长都只能坐第二排。当时中国发明协会的名誉会长朱德的夫人康克清身体抱恙不能前来,还特地写信以示鼓励。协会中后来出了很多个上市公司的老总,成果大会的照片现在已经被放到了哈工大的校史里。
作为老师,他悉心指导,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空间,助其实现更多的可能与创造;作为行业的翘楚,他主持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合作,让前卫的行业思想与技术火花碰撞;作为机械专家,他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难题,成果应用造福了大众。他严谨细致、追求完美,在科研路上以浪漫情怀边赏边行。袁巨龙身上的“工匠”精神及乐观的钻研态度,使他在机械领域里独树一帜。
往 期 精 选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
浙江工业大学
订阅号:officialzjut
投稿邮箱:officialzjut@163.com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浙江工业大学
浙工大官网首页:http://www.zjut.edu.cn
「我们致力为师生、家长、校友提供权威校园信息」
该文章由WP-AutoPost插件自动采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