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朝之音)
杨振宁放弃美国籍(按:2015年,杨振宁已经放弃美国籍,但他本人低调未有公开)加入中国籍成为中科院院士,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任何一件事情,在文化极端多元化的今天,中国都能激起三观不同人群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看法,这是正常的。就杨振宁而言,也不例外。但是过去,往往是不同观点的两方是泾渭分明,针锋相对,在网上体现为以自干五或者网络义勇军为代表的爱国群众,与推墙公知及公知粉之间的激烈斗争,他们之所以彼此互不相容,因为他们立场的不同,决定了彼此态度的不同。
所谓爱国群众,就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爱国力量组成的广大人民群众,人数虽多,但由于缺乏上层,特别是媒体资源的支持,实际上都是弱势群体。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是保持一致的,对一些历史或现当代人物或事件的评价,也是和党和政府的正式评价基本保持一致的。
在过去多少年来,很多普通老百姓总是以为网上的舆论是政府在控制着,殊不知我党在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阵地上几近全面失守,在资本掌控着主流和非主流媒体的现实里,爱国群众的正义声音经常被压制,但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的谣言及推墙等的言论却早已蔚然成风,甚至成为时髦,可以说网络上一度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空间。所以爱国群众在网上自觉担当起捍卫意识形态的阵地之重任,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孤军顽强守卫着网上上甘岭,自发和那些反华的国内敌对势力做坚决的斗争,毫不畏惧那些位高权重掌握着巨大话语权的推墙公知大V们。
但是,这次杨振宁入籍之事引起的轩然大波,除了再次引起爱国群众和推墙公知们的观点对立外,在爱国群众内部,也引起巨大争论,很多爱国群众这次非常不赞同官方对他的评价,反对、攻击杨振宁的人不在少数,与那些反华公知的观点立场完全或者接近一致,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是什么使得过去相互对立的两个群体居然能对杨振宁群起而攻之呢?
为了找到其中的奥秘,我就花了一点时间,稍微了解了杨振宁先生,通过了解,我慢慢改变了原来因单一信息源灌输给我的关于他的某些定势看法,也明白了为什么关于杨振宁可以出现左右合流共批的情况。
我发现,自杨振宁2003年底回国定居之后,就有一股势力在不断地抹黑、丑化他,而这些污名化的网文总是推出他的同学邓稼先作为对比来说明污名化内容是真实合理的,这一招应该说非常有效,一下子抓住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中国人的心。而杨振宁本人很少辩驳,也很少有主流媒体替他说句公道话,往往他的参加某个活动的新闻报道后面,紧接着就是内容千篇一律质疑抹黑的文章。就这样,很多老百姓,包括本人(微信公众号夏朝之音)在内,原本就对杨振宁本人的一切都不甚了解,受这些自媒体和网文的年复一年重复不断抹黑洗脑的影响,可以说此前对他的一点好印象都没有,觉得此人人品极差,甚至认为他是人渣的朋友恐怕也是有的。
比如,有一篇2004年从境外流入的名为《清华学生怒批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以下简称《不忠不孝》)的网文,影响就很大,相信很多人看完该文后对杨振宁稍存的一点好印象也就荡然无存了(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教授黄庆桥研究过,2004年前后,大陆民众对杨振宁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是去年才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此文的,不用说,和大家的感受完全一样,觉得他就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却又有点才华的小人。
见科学公园往期辟谣文章:
但是,最近通过我的查证,我发现该文目前查到最早的出处是2004年12月26日在搜狐焦点论坛上一篇帖子,后于2005年5月18日于百度贴吧等论坛上广为流传,流传的时候网友又对该文进行了更为丰富的添油加醋,直到2005年11月11日,搜狐教育频道以教育新闻的方式予以系统正式报道,并且署名马普洱小姐,给人感觉这是一篇严肃正式的新闻评论,而此前该文一直是网友互转,不知道作者是谁,此后这篇文章又以不同作者的冠名长期混迹于网络。
有搜狐百度,再加上天涯论坛等这样的网络媒体的造势和推波助澜,这个帖子从此之后每年都在网上以各种方式疯传。最近几年,微信兴起之后,该文又在微信圈中以更迅猛的速度传播到很多平时并不上网浏览帖子的普通大众视野之内了,这样再加上杨振宁与翁帆老少恋的婚姻,又激起了很多人的羡慕嫉妒恨,某些营销号借机对杨振宁的私人婚姻生活予以长年累月、铺天盖地的大肆渲染,以营造杨振宁“好色贪财”的形象。至此,杨振宁这样一个誉满国际的大科学家,在中国普通人那里,算是臭到家了。
但是该文并没有说是清华大学哪个学生写的,从其最早出自论坛来看,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该帖子出自清华学子之手,但后来被枪手冠以“清华学生“的名义,好比雷洋事件中的“人大校友”一样,如此挂名只是为了扩大影响力而已,完全是一种传播手段,但是过去我们并没有去认真考证这些,把这些说法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了。
如此一来,关于杨振宁他“不爱国”,没给中国做什么实际贡献,年老了回国享受荣誉和颐养天年等沽名钓誉的观念,就自然深入人心了。
但是,在了解以上丑化抹黑杨教授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杨教授虽然长期在美国,但其一股拳拳爱国之心从来没有减少过,作为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的一位爱国科学家,作为中科院为让他从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籍院士,破例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说,无论是其学术成就,还是人品道德,应该是科学界高度认可的人物,网络上的市井传言并不靠谱。特别是对杨振宁晚年老夫少妻的诸多评价,对比邓文迪来说,只能凸显爱情力量的伟大,并不能构成对杨振宁先生作风的诋毁理由。
至于什么人在诋毁抹黑杨振宁,有人做了揭露:无论如何,造谣诋毁杨振宁的声浪,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悲哀。它和那些铺天盖地诋毁钱学森、邓稼先、于敏以及他们的爱人和亲属们的谣言一样,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渣精心杜撰出来并经巧妙伪装后,以“左”或“右”的方式刺激着国人的神经,然后达到让好人蒙受苛责之目的,以此异化中国人的精神。
所以,我认为,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应该充分肯定杨振宁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特别是广大爱国群众更不应为某些居心叵测的网络自媒体所误导,做了反华台独势力的杀人工具。
周恩来会见杨振宁
因此,在夏朝之音微信公众平台上,我及时推送了杨潘原创的《杨振宁重新加入中国籍并成为中国院士真的不可以接受吗》和转载的《杨振宁为什么招人恨》两文。这两文推送后,很多爱国群众纷纷转变了对杨振宁的看法,但是,依然有很多思维定势先入为主的人,始终不接受不认同对杨先生的正面评价,对本平台推送的辨析文章及其它渠道的客观文章包括官方说明,均以为杨先生洗地为由,始终拒绝认同,这个态度与推墙公知的态度如出一辙,而这样的网友还不在少数。
因此,我曾在一个群中说了以下一段话:
“我看群里有少数爱国网友对杨振宁有深深的误解和偏见,应该是受到某些公知和网络段子手的不良影响,@夏风 特转发以上文章及前天杨潘的文章,建议大家好好读读,广为转发,不要中了别人的圈套。希望能理性客观看待,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不分地域,爱国不分形式,如果爱国就只能在中国,在国外的特别是外国籍的华人就不能爱国,那么当年的华侨陈嘉庚是不是也不对,当年在国民党做高官做将军的共产党员,在国统区而不是苏区干革命的是不是都是反党的,在白区干地下工作的党员是不是也是反党的,他们如不反党为啥在国统区不回来?这个逻辑和杨振宁爱国为啥在美国不回来不是一样吗?各位兄弟姐妹,还是相信国家的判断吧,冷静客观为好。”
本来以上评论尚属中正、客观、平和,并非大帽子压人,但是还是有网友生气了,说“谁受了不良影响?谁中了圈套?难道郭松民也是段子手吗?”
郭松民先生当然不是段子手,更不是推墙反共公知,但网友有此一问,是因为郭松民先生先后写过三篇关于杨振宁的文章,《回归祖国不容易呀!——评杨振宁耄耋之年重入中国籍》,《回望1950年:不能不比较杨振宁和邓稼先》,《真的救了邓稼先?1971年杨振宁眼中的“文革中国”》,后来郭先生又转载了杨振宁杨振宁1973年接受日本《读卖新闻》采访的全文和1971年9月21日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演讲。
郭先生上述文章,我自然也是拜读过的,有的我还都获得了郭先生的授权,在夏朝之音公众号上进行了转载。郭先生的很多文章,我都在获得授权后进行了转载,因为我也非常喜欢郭先生的文章,也是郭先生的粉丝。
郭松民先生知识渊博,对很多历史事件和掌故非常了解,评论以爱国、客观、独立和中国立场的鲜明特色而广获爱国网友们的喜欢,他三篇关于杨振宁的文章,尽管每一篇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表达了一个基本的态度,就是虽然也欢迎杨振宁回国入籍,但是如果能和邓稼先一起回国将更好,其对中国的贡献不能与钱学森邓稼先等相提并论,不赞同把杨振宁拔高到和邓稼先同样的地位,况且他在祖国困难时离开,在祖国强盛时回不回国,对中国并不重要,对其回国入籍也不必受宠若惊。同时他认为 “2017年,杨教授在美国选出了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特朗普总统的背景下决定回归,引起争论,恐怕是难免的。”
郭先生的这些观点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拥护和赞同,虽然郭先生也欢迎杨振宁回国,但是,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郭先生内心也许还是对此颇不以为然的,事实上是认为耄耋之年的杨振宁对中国并无多大的实际贡献。
大概是郭先生和我当初一样,因有邓稼先这座丰碑在那里矗立着,怎么看二位的晚年,都为邓稼先感到委屈,再加上过去长期以来对杨振宁的负面文章看的太多了,对杨振宁的人品道德早已打了大大折扣,所以,郭先生大概也不能免俗,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在里面,别人再说什么都觉得都是在给杨振宁洗白什么,不说还好,越说心理越不舒服、越别扭、越厌烦,厌恶感就更增加一分了。
何以见得呢?
一是上述《不忠不孝》一文,郭先生肯定也是读过并深以为然的;二是郭先生在其文中引用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把杨振宁的自私自利和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做了鲜明的对照,对普通人心非常具有冲击力。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曾去医院探望,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杨振宁: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值得你把命都搭上?
邓稼先:原子弹10块钱,氢弹10块钱。
确实只有这么多。据相关资料,当年国家颁发的原子弹奖金是1万元,加上核工业部拿出的十几万,最终按10块、5块、3块的档次,发给了当时从事这项事业的10万科研人员。”
郭先生讲述的这个故事,我过去也看到过,当时也是非常气愤,气愤的是杨振宁在这个时候还用金钱来埋怨和衡量邓稼先,活脱脱一个没有国家民族的势利之徒,二人人品境界之高下立马就差别出来了。
但是,据后来披露出来的消息说,这纯是谣言,是抹黑杨振宁的,而辟谣的不是别人,正是邓稼先先生的夫人许鹿希。她说,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当时就在旁边,杨振宁只是询问病情。
但是这条辟谣信息却并没有被互联网广为传播,以至于郭松民先生也把谣言当成事实并引为文章的证据了。深深处地仔细推想一下,杨振宁当时也不可能问出这样的话了,因为大人物是问不出小人物想问的那种话来,而这个谣言的编造者完全站在一个小人物的角度来揣测这些大人物(和很多人用自己的想法来推断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当时的所思所想所为一样),但是却又那么切合了普罗大众的心理,所以,很多人以同理心觉得杨振宁这样问太正常了,因而这个谣言得以毫无滞碍地广为流传且深入人心,但是难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鉴于像郭松民先生这样广受爱国群众喜欢的独立评论员,都对杨振宁重入中国籍一事都颇不以为然,更别说 广大普通群众了,在爱国群众中为此发生分裂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如果爱国群众真的这样认为杨先生,这就无形中为那些反华的推墙公知势力那不可告人目的的抹黑丑化行为背书了!
我们不喜欢杨振宁,可能是因为个人感情上对邓稼先喜爱的情绪被利用,而反华公知们故意造谣抹黑丑化杨振宁,绝不会是为了突出宣传邓稼先,而是为了削弱杨振宁回国定居甚至重新入籍这件事给海外爱国华人科技工作者们带了的积极影响,阻碍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的回流。邓稼先只不过是他们用来打击抹黑杨振宁等爱国科学家的一件工具、一个棋子而已,这与广大爱国群众对邓稼先的喜爱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我对杨振宁重入中国籍这件事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广大爱国网友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几个主要观点如下:
杨振宁获奖时的身份是中国人,是为中国人争光的。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间是1957年,而他加入美国籍是1964年(而李政道是1962年),也就是说,他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身份并不是美籍华人,而是中国人。这一点被很多媒体故意忽略,总是强调其获诺奖时美籍华人的身份,这显然不是事实。当然,他1945年出国的时候持有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但不管哪个护照,他获奖时的身份是中国人而非美籍华人这是确定无疑的。
杨振宁和邓稼先对中国的贡献各有所长,任谁也取代不了,更不能抹杀。
杨振宁和邓稼先对于中国的贡献的确不具有可比性,二者唯一可以比的是,回国奉献祖国的时间,邓稼先回国早一些,杨振宁回国晚一些。邓稼先1950年回国后,对于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军工贡献这一点而言,杨振宁的贡献是零,也就是邓稼先在中国所做的贡献,是杨振宁所做不到的,邓稼先的贡献怎么歌颂都是不过分的;但是杨振宁自1971年开始在美国替中国所做的那些外交事业的杰出贡献,以及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后对中国科教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即便邓稼先现在仍健在,恐怕邓稼先也做不了杨振宁所做的那些贡献。
在1970年代初,杨振宁率先回国,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消除疑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杨振宁回到美国后,曾先后四次公开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此外,杨振宁还利用各种机会在欧洲、南美洲、亚洲其他国家演讲,不失时机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促进各国与中国的沟通。杨振宁的破冰之旅更是在华人圈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积极的反响。在杨振宁之后,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申请回国探亲、访问、旅游。这其中,最有名的是以林家翘为团长、包括任之恭、何炳棣在内的20多人华裔著名学者访问团来到中国,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80年代以后,杨振宁还在中国义务协助建设、亲历指导几十座物理实验室,无私推动、创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中山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等四个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的高等学术科研机构,“将中国三个物理研究领域弯道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在香港、北美创建三个科研基金会,亲自四处奔波,为内地大学谋划经费;并且在六个大学捐资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还陆陆续续向清华大学至少捐献600万美金以上。此外,杨振宁还积极安排、引荐了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有7人后来成为中科院外籍院士,推动了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原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James Ulley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当年到中国大陆,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而美国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愿意协助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杨振宁可说是首开其端。”
作为拥有13项诺奖级成果、仍健在的实际上的物理学界第一人,杨振宁在海外科学家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偶像”的地位,他以“回归”率先垂范,如同“登高一呼”,必将在海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中产生巨大反响,感召和激励更多的海外科学家回归故土,报效祖国,这也正是网络上那股庞大势力极力要抹黑丑化杨先生的真正原因所在,仅此一条,我们爱国群众就应与这股恶势力势不两立。
也就是说,邓杨二人其实都有功于祖国,只是二人功劳和贡献的类型与方式不同,相较于对中国更直接的帮助来说,邓稼先更明显直观些,而相较于对未来中国科技强国的构建来说,杨振宁所做的很多工作虽不为人知,但却同样是重要的。
清华大学请回杨振宁,相当于请回当代的“爱因斯坦”,是中国的荣耀。杨振宁加入中科院,不是杨振宁的荣耀,而是中科院的荣耀。
杨振宁对于国际物理学上的贡献,是要大于邓稼先的,这一点邓稼先本人也是承认的。邓稼先曾经对夫人许鹿希说,如果不是因为诺贝尔奖规定一人只能拿一次奖的话,杨振宁至少还可以再拿一次诺贝尔奖。而有物理学界的人士说,就杨振宁的贡献,至少可以拿三次诺奖,而其获奖的宇称不守恒定理其实是其三大物理成就中贡献最小的,并非其物理学成就的最高峰。
另外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他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曾这样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可见其成就和影响力远比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国科学家霍金大很多。而中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的张双南先生,也公开认可杨振宁的学术地位远远超过霍金。
所以,就华人或华裔科学家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和贡献而言,对杨振宁怎么赞美也都是不过分的。杨振宁在物理学上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无论是作为中国人还是美籍华人,都是可以令我们引以为傲的。
是“为美国做贡献”,还是“为美国对抗中国做贡献”?
有人说,杨振宁年轻时为美国做贡献,笼统的说,这样讲是不错的。但是杨振宁研究的是基础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对基础物理和理论物理的贡献其实就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并非单一对所在国有贡献。因此可以这样说,年轻时的杨振宁固然对美国做出来了贡献,但同样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很多物理学成就都是建立在他的物理学理论基础上的,这与邓稼先的两弹一星成就只对中国有贡献是完全不同的。
“为美国做贡献”还是“为美国对抗中国做贡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抗,不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对抗,而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简言之,就是军政人员的对抗。杨振宁并非军政人员,他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于学术期刊,他所做的基础研究不涉及中美国家战略利益,而是造福于全人类。即使是中国这样的所谓“美国的敌国”,也可以直接免费使用杨振宁的研究成果。
退一万步说,即使杨振宁是军工科学家,与其让欧美人去做,不如让杨振宁这样对祖国有感情的“血浓于水”的“龙的传人”去做。
“叶落归根”天经地义,我们应该予以充分尊重。
即便是杨振宁老来想回家,有叶落归根的朴素想法,这也并不可以指责。
首先,杨振宁并不是落魄了才想起老家的好来,说他为了养老才回国完全是无稽之谈,等于担心马云退休吃不上饭一样可笑,杨振宁向清华大学捐献600万美金以上,他穷困到了需要回国养老?
其次就是叶落归根也是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理念的,也没有可攻击的地方。有人以此嘲讽甚至反对他叶落归根,这就很不厚道了,难道他不能叶落归根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一个中国人,一个游子,老了叶落归根,而且还是衣锦还乡,带来大量资金、科技和人才,请问,如果要反对的话,是基于中国人的什么良心反对这样的叶落归根?叶落归根还分三六九等吗?还有什么样的人不能叶落归根吗?
想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曾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过去的那些国民党战犯回到大陆,我们不仅既往不咎,还给予隆重接待,热烈欢迎,甚至像曾经的红军高级将领,后来当了叛徒给新四军造成重大伤害的龚楚等人,1990年代也叶落归根回大陆定居,大家都不仅没有说什么,当地党政官员还登门看望祝贺,给予各种优待,怎么现在一个1971年就积极回国效力,有大功与国家和民族的老科学家却不见容于大家呢?
换个角度看,对杨振宁个人来说,是叶落归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认为他是荣归故里,光耀中华,我们这样认为也没有什么错,也并不是什么自轻自卑的心态,我们不应该欢迎一个世界顶级的优秀科学家荣归故里吗?我们就是要拔高这个荣耀,就是要欢迎,也是不错,对他的欢迎和拔高并不表明对其它英雄的贬低。难道家乡对有成就为家乡挣得了荣誉且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带来好处的人回乡,我们应该家家户户就闭门不出,不予理睬,这是显示我们的清高还是狭隘呢?
《杨振宁传》
所以,我甚至认为有些爱国网友仅仅是不反对杨振宁回国定居入籍的态度是不够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大力欢迎。不反对的态度都是勉强的,是小心眼,是格局太小。好比你们村了出了大人物,晚年回家定居,还看望大家,给村里带来很多发展机会,给家乡培养和吸纳了很多的人才和投资,你家却逢人便说此人的风凉话,反对人家回乡,别人说几句你无法反驳的直话,你就说你们家并不反对他回村,但他应该早点回来,等等,想想看,你家这样的态度是不是会得到家乡人的称赞呢?
口口声声让别人做牺牲的人,自己未必愿意做牺牲。为社会做贡献应该脚踏实地,从我做起,而不是做“键盘侠”,喊口号。
有一篇阅读10万+的煽情文章,作者说“其实,我们也好想放弃美国国籍啊——如果我们有的话。 ”,作者完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圣人自居的口吻,对杨振宁大加嘲讽。此文获得了很多的点赞和赞赏,但是我想对该文作者及赞同其观点粉丝们说,要做到作者说的,其实很简单,没有美国籍可以放弃,那就直接放弃中国籍好了,这个简单。
或者,如果觉得我是在抬杠,那么有个更简单的办法,可以让他显得比杨振宁更为道德完美,就是我虽不知他在哪里,但应该是在中国某个城市,如果他也像我及很多游子一样,来自某个小地方的深山或农村里,建议他在不能放弃国籍的情况下,先放弃他现有的城市户籍,恢复其老家深山或者农村的乡村户籍,回家乡努力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不要背叛家乡,远走他乡去为外地人做贡献,放弃中国一个城市的户籍,比起放弃美国或者中国的国籍来,不知道容易简单多少。唱高调的该文作者及其点赞者,可不可以先放弃城市户籍回到老家,扎根家乡,为家乡做贡献呢?如果你们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来现身说法,你们对杨振宁的一通道德指责又有几分服人的呢?
至于其它加给杨振宁身上的很多不实之词,如回家养老,逃避遗产税、躲避特朗普的种族歧视政策甚至其晚年婚姻之事等等,已经有很多人撰文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
今天我同步揭秘推出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获奖致辞,并转载杨振宁接受记着采访和公开发表的演讲,从当年杨振宁的这些公开言论 ,可以看出当年他一股浓浓爱国情,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夏朝之音”微信公众号查看。
结 语
总之,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入籍这件事,我认为,所有的爱国群众,应该抛弃心中那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偏见,张开双臂,热烈欢迎。也应以更热情的态度,欢迎更多国际科技精英加入到我们这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中,吸收更多的世界科技精英,来把国家建设的更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如此也才对得起邓稼先的在天之灵,方不负邓稼先等前辈对我们的期望,同时也是对两弹一星功勋们最好的纪念和告慰。而某些网民替台独反华势力背书,打着邓稼先的旗号,丑化贬低杨振宁,行损害中国国家利益“亲者痛仇者快”之实,实在是对邓稼先本人的最大侮辱。我坚信,中国一部分网民不代表中国人民,广大中国人民是欢迎杨振宁先生的。
文章来源:夏朝之音公众号
原标题:《为什么要大力欢迎杨振宁回国定居入籍?》
按:经过作者同意,附录一篇《尊重邓稼先,就一定要贬低杨振宁吗?》的节选,可以做以上文章观点的有力补充。
有一些朋友,即使在知道杨振宁对中国的巨大贡献后,往往也会说:“我依然讨厌杨振宁,因为杨振宁比不上邓稼先。”愚以为,此言并不最恰当。
诚然,每个人都有喜爱、讨厌、批判、冷眼旁观任何一人的自由。但要看见,当你一遍一遍的重复“我讨厌某某”时,其实情绪上早就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即主观判定“某某人有问题”,既然“有问题”,那么做再大的贡献也不必赞赏,以至于漠视。
我举个例子,一个班级有50个人,小邓考试考了满分,小杨考了90分,如果你实事求是兼有人情味,就会说“小邓真厉害!真是学神!小杨也不错,继续加油!”而如果你带着有色眼镜,就会在明知道小杨考了90分的情况下,硬说小杨考了5分,然后说“虽然小杨不是0分,但是小杨学习成绩太糟糕了!因为小杨比不上小邓”。
请试想,全球几千万华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为中国做出一丝一毫的贡献,与他们相比,为中国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杨振宁就不能被赞许吗?比不上圣人,就应该被踏上一脚吗?卫青杀敌人数不如霍去病就不是民族英雄了吗?
如果做出如此伟大事业的科学家尚且得不到国人的认可,还要被“讨厌”,实际上是将几千万华人也包括十几亿国人一律做道德迫害,让正在做贡献和准备做贡献的人,都感觉扑面而来的一股自私、冷漠、狭隘的寒流,更显得一部分中国人思想格局之局促,没有大国风范。
我们最恰当的态度是,对任何愿意为中国发展添砖加瓦的朋友,都应该鼓励、加油和赞美,而不是用所谓的“锦上添花无用论”浇灭报效祖国的热忱。
在最恰当、比较恰当、不恰当之间,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出最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最彰显大国风范、最体现人情味的最佳选择呢?
“不应该把杨振宁和邓稼先并列”——此言完全是恶意炒作和语术陷阱,目的是故意贬低杨振宁,绝非为了赞美邓稼先。
我翻阅了2004-2017年所有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文章,包括1100多篇新闻报道和数部人物传记,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把杨振宁和邓稼先并列”,所谓“把杨振宁拔高到和邓稼先同样的地位”本身就是某些人无聊的虚构和幻觉。
某些人(通常他们不具有科学素养)恶意的说,“把杨振宁和邓稼先并列,是对邓稼先的羞辱”、“杨振宁三个字是对邓稼先的羞辱”——这完全是带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先依据个人喜恶把杨振宁贬低到“恶人”的境地,然后假设、虚构出“恶人杨振宁已经与圣人邓稼先并列了”,不见血的煽动群众的反感——这种混乱思维绝非正常人的思维。
实际上,杨振宁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远超常人,更非这些恶意贬低杨振宁者所能“望其项背”。以一个伟大人物否认另外一个伟大人物,这种卑劣伎俩值得真正的爱国者警惕。
邓稼先的爱国标准自然很伟大,但拿邓稼先的完美标准仅仅衡量杨振宁一个人,则有失公允。杨振宁自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突破法律和道德规则之处。如果苛责杨振宁道德不完美,试问寰宇天下、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个体,有谁可以做道德圣人?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舆论居然认为“比不上圣人就是罪大恶极”,那么这个社会本身就是罪大恶极。
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谣言,说杨振宁面对垂死的邓稼先,流着泪说国家给你多少奖金,你送命值得吗?其实,这个谣言早辟谣很久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杨振宁真的问了这句话,也要结合当时的具体语境:邓稼先奄奄一息、命悬一线,杨振宁作为生死挚交,站在人性的角度用痛心的真挚语气关爱他一句,又有何不可?相信绝大多数正常人都会像杨振宁那样说。如果你们是邓稼先的亲人,也一定会和杨振宁一样,而不是拿着红宝书,假大空的在邓稼先面前来一句“人民的利益比你的命重要,你死得值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赞许杨振宁的人性之光辉吗?
故意拿邓稼先贬低杨振宁的这类人,其本意并不是衷心的赞誉邓稼先,而是拿邓稼先做贬损杨振宁的棋子,这是对邓稼先的极大不尊重,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即是对邓稼先的侮辱。
邓稼先一生报国,他的光辉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报效祖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中国能够强大起来,能够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生活水平可以更有保障;而借邓稼先的名号贬低杨振宁,实际上是阻断华人回国报效之路,继而严重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何尝不是对爱国者邓稼先的极大侮辱?!
爱国不是只有“华山一条道”。邓稼先的爱国是一个最伟大的标准,但不是绝对标准、唯一标准。事实证明,邓稼先和杨振宁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完全可以是毫不排斥的平行标准。
韩军说过:“我们不能囿于“爱中国”这个小圈子、用“爱中国”这把小尺子,来衡量一位对全人类做出巨大、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只站在一个国家的立场上而忽视了人类立场,那就是一种典型的、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何况,杨振宁先生对于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很多公众并不了解。”
邓稼先的无私奉献也好,杨振宁的中年归国也好,其实他们都有爱国的实际行动。邓稼先的爱国是一个最伟大的标准,但不是绝对标准、唯一标准,邓稼先和杨振宁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完全可以是毫不排斥的平行标准——即尊重邓稼先的至高伟大,也尊重杨振宁的倾情奉献。宣传邓稼先的伟大无私,目的是为了提供精神榜样,而这种手段不能与其他同样为中国做贡献的手段冲突,甚至干扰、阻碍国家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些非主流媒体和营销号突出渲染杨振宁与邓稼先获得的物质报酬悬殊极大,以煽动群众对杨振宁的不满,正如韩军所说:
“如果大家智力正常,难道不是应该抱怨和追究,当时的国家当局为什么给邓稼先如此之少,而绝对不应该抱怨杨振宁从诺贝尔奖委员会获得的如此之多吗?”
头条号“怀疑探索者”对“国民性”做了精辟入里的分析,发人深省:
正常国家的思维都是“比好”:我们过去亏待了邓稼先他们,他们惨啊,我们内疚啊,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污点。现在杨振宁回来了,他没有被迫害,太好了!要好好对待他们,让回家的科学家不再受伤害!让他们比邓稼先更安全、更有尊严,不被历史悲剧重演!
而非正常国家的思维都是“比惨”:邓稼先真惨!被迫害坐牢,还得了癌症!丫丫个呸的,凭什么邓稼先这么惨,你没有他惨?!就看你不爽!你怎么不和邓稼先一样得癌症?你日子过得好对得起邓稼先吗?就看你不爽!
没有必要拿杨振宁和邓稼先“一决高下”,分个高低。都是为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需要互相比较贡献大小吗?某些人借口比较贡献大小,为的是煽风点火,挑起争端,最后损失的还是中国人民。
为什么说杨振宁没有和邓稼先比较的必要?
第一,自由移民定居是个人自由,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最基本的人权,不触犯法律的个人自由必须被尊重,才能彰显社会的文明。邓稼先率先回国并不能从逻辑上推导出杨振宁必须立即回国,更不能以此为诋毁杨振宁的借口。
混乱逻辑1:
“即使杨振宁对中国做了巨大贡献,但他的贡献比不上两弹一星元勋,所以不配被宣传,否则就是对两弹一星元勋的伤害,让邓稼先情何以堪?!”
这些荒唐话稍作分析就不攻自破: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也有很多朋友,毛泽东在闹革命的过程中牺牲了几位亲人,那些朋友没有跟着他一起闹革命,而是成为学术大师,“贡献”比不上毛泽东同志牺牲了亲人——我们赞誉学术大师莫非就“让毛泽东同志情何以堪”?
混乱逻辑2:
“杨振宁不但不值得称颂,而且必须要贬低,否则就是对不起邓稼先。”
这个逻辑很无耻。一个班级有50个人,班长小邓考试考了满分,学习委员小杨考了90分,却有一批考试不及格的人拼命辱骂考了高分的人,说“如果不贬低小杨,就是对不起小邓”。
混乱逻辑3:
“如果宣传杨振宁,就是鼓励人才出国”。
这类逻辑更是“自欺欺人”。想留住人才,莫非靠“不宣传杨振宁”就可以做到吗?这不是掩耳盗铃是什么?
国家想留住人才,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其待遇,提供其稳定的科研环境,给其足够的尊严。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杨振宁为清华大学筹得巨额经费,才邀请到那么多大牛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假设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科研工作者的待遇暂时上不去,底线也应该保证科研环境的稳定,不能天天搞政治运动迫害科学家。如果没有留住人才,该自我反省的只能是政府本身,绝不可责怪被迫出国的人才。过去,宣传机构总是讲某某工程师一辈子出了多少成果,然后一个月工资拿1000多元报酬,这样“高大上”的宣传只会让更多的人才敬而远之,加速离开中国:
“我敬佩那些人,但是,我没有这样高尚的境界。出了那么大的成果还只拿1000多元钱,我凭什么要留在国内?天天宣传义务劳动、无私奉献,我怎么好意思向组织开口提薪?我还是快离开吧!”
由此可见,靠一味的宣传“无私奉献”,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
科研事业是科学家的生命,不给科学家提供好的科研环境,何异于谋杀?基础科学家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丝毫不亚于造福某个国家。如果国家不能提供最起码的科研环境,让人才被迫流失,该自责的不应该是科学家本身,而是当年的国策制定者。我们应该反省为什么不用制度保障安定的科研环境,而不是去横加责怪科学家没有留下。
美国从来不提牺牲、奉献,结果全世界的人才趋之若鹜。科研环境好了,自然会吸引人才,而不必靠天天讲大道理,谈“牺牲”。靠贬低杨振宁,激发所谓的“爱国热情”更不能留住人才,因为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回到50-60年代,将近7000个留学生仅仅回来180个,这样看,杨振宁当初没有回国也算不上是“反面典型”。要知道,杨振宁是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唯一长期回国报效的,某些国人大肆辱骂唯一长期回国做贡献的人,这种恶劣之行径让人感到诧异。
第二,邓稼先是政府科学家,属于工程技术专家,而杨振宁是偏向于数学类型的基础物理科学家,对当时的中国并无大用,加上当时国内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也不能提供应该有的科研条件。
1960年代杨武之夫妇在欧洲与杨振宁团聚,夫妇二人亲历了大陆的一系列运动,非常纠结感慨。杨武之回到中国后,对他的孩子们说:“你母亲反对你大哥(杨振宁)二哥他们回到中国来,说回来不但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还会受到冲击,我心里想你母亲说的是对的,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又说:“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钱和邓掌握了技术科学的专业特长,要报效祖国,回国自然是不二选择;然而杨振宁专攻基础科学理论,这是为人类作贡献的研究,自然是哪里的研究条件好,就在哪里工作。这还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还没有考虑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特殊情况。当时的情况是,中国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必然要优先发展“火箭”“导弹”和“两弹”,所以钱、邓回国,是可以大显身手的;但是对于杨振宁所主导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国家在经济落后、“一穷二白”的状况下,既不具备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所以基本上可以预见,如果杨先生当初回到中国,那么且不要说什么“规范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也一定不是他和李政道。
第三,邓稼先的军工研究提高了国家的硬实力(好比拳头),杨振宁的基础研究为中国提供软实力(好比头脑)。从专业领域上,两者也无法比较。
请问,铁路工程师和石油开采队长他们哪个贡献大?根本不在一个领域,所以无法量化比较。
任何一个国家,绝非靠几件大杀器就可以获得长治久安,朝鲜也有原子弹,人民生活幸福吗?国家的富强,最终还要靠“科学”与“民主”。而杨振宁之类的基础科研就是国家迫切需要的。
我们既需要邓稼先的拳头,也同样需要杨振宁的头脑。但是拳头和头脑哪个重要?这个必须比较吗?霍金没有强硬的拳头,泰森缺乏理智的头脑,他们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让邓稼先和杨振宁比个高下,然后将一方打入地底,这岂不是让我们的国家成为“残缺者”吗?
第四,邓稼先的科研成果涉及国家军事战略,具有保密性,不得公开(比如,据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忆:杨振宁每次回国与邓稼先见面,杨振宁都口说笔划几个小时,向邓稼先详细介绍尖端理论知识和物理学发展方向,而邓稼先却不能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发一词。由此可见,杨振宁的研究是公开的,而邓稼先的研究是保密的),而杨振宁的科研成果向全世界免费公开,造福全体人类,即使是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也可以不花钱就直接使用其成果。
第五,从政治信仰看,邓稼先回国原因是很早就与地下党有联系,笃信共产主义,而杨振宁是民主自由派。此外,邓稼先的岳父建国后就已经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而杨振宁的岳父是国民党战犯,况且其岳母一家都居住蒋统下的台湾,其在人身保障上也处于劣势。
第六,从时效看,邓稼先的成果为中国政府阶段性对抗美国政府的政治力量提供保障,有政治时效性。而杨振宁类型的科研成果与政治无关,具有永恒时效性,中国人民永远受益,只不过因为基础科研没有军工成就来的立竿见影,“狂风疾带雨”让人印象深刻,而是“润物细无声”,所以不被普通民众重视,让人误以为杨振宁他们所做的基础研究对中国不如“两弹一星”军工技术那么重要。
既然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工作都是对中国人民很有用的,都是有助于民族利益的,我们有何必要让他们分个高低?